北宋县令老来得子写对联庆祝,落魄中的吕蒙正路过:你命不久矣
2023-06-27 16:55:21 个人图书馆-古稀老人赵

在中国古代的历代官制当中,要说最位高权重的,大多莫过于宰相。宰相是君主制当中帝王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,全国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要经过宰相之手。虽然不同时期对于宰相的称谓不一样,他们的权力却是大致相同的。


(资料图片)

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宰相,比如张居正、魏征、文天祥、房玄龄、李斯等等。历代宰相当中既有出身名门、也有出生乡野之间的人。

这里要说一说宋太宗时期的一位宰相——吕蒙正。吕蒙正的身世介于名门和乡野之间,从记载的历史资料上来看,吕蒙正的祖父和父亲在宋朝都有一定的地位。

他的祖父是吕梦奇,虽然不出名却也曾官拜户部尚书;父亲担任起居郎,母亲刘氏也是莱州的名门望族,并且吕蒙正的母亲在当时也是名动一时的大家闺秀,性格更是如男儿一样果断刚毅。

按理来说,吕蒙正作为吕家嫡子,应该是备受关爱长大,然而他却有一个宠妾灭妻的父亲。吕蒙正的父亲本事不大,却十分风流,小妾纳了一房又一房。

身在封建社会中的刘氏因形式所迫,无法制止丈夫的行为,但是作为名门贵女她也不愿意像那些小妾一样趋炎附势,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好自己的事情,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条。

吕蒙正的父亲却变本加厉,不仅每天和小妾厮混在一起,竟然还听了小妾的撺掇,要把身为正妻的刘氏赶出去。

刘氏从小性格十分果敢,深知自己的丈夫是一个薄情的人,她也不想寄人篱下,干脆收拾东西离开。

年少的吕蒙正自从离开吕家之后,过的十分艰辛。刘氏身为女流带着孩子很不方便,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存都处处艰难,但是她又不愿意求助自己的娘家,只能带着年幼的儿子居住在寺庙旁边的窑洞。

吕蒙正大多数时候是连饭也吃不饱的,于是只能趁着寺庙的僧人们离开,偷偷溜进他们的厨房找东西吃。

一开始还能果腹,可是僧人们发现端倪之后,把后厨里面的东西都锁上了,吕蒙正只能继续饿肚子。

冬天的时候寒风凛冽,他没有过冬的厚衣服穿,只能把自己缩成一团。偶尔顶着寒风出去觅食,要是能见到别人扔在地上的果皮吃也已经算很幸运了。

诸多的不幸加在他身上,好在吕蒙正意志坚定。他明白自己已经无法靠着家世出人头地,甚至连很多穷苦人家都能拥有的亲情也没有。唯有读书,才是他唯一的出路。

种种的遭遇不仅使得吕蒙正刻苦读书学识渊博,而且也让他看清世态炎凉人情世故,懂得在社会上圆滑变通。

从吕蒙正偶然的一次对对联当中就能看出他的性格。那时候他还没有参加科考,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穷小子,在赶路的时候碰巧看见一家人举行宴会。

这家的主人也不是普通的百姓,而是当地的县令,对于正贫穷的吕蒙正来说也算是颇有威慑力的人了。

刘县令之所以大肆举办宴席,是因为膝下只有一个女儿的他终于老来得子。

兴高采烈众人追捧的时候,大家纷纷起哄:“这么重大的喜事,难道不应该写一副对联来庆贺一番吗”?

刘县令也觉得很有道理,他自认为才高一斗,写一副对联难道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。于是乎他思索片刻,想到自己唯一的儿子,那可是他的继承人,于是在纸上提笔:子当承父业,臣必报君恩。

就在众人拍手称赞的时候,在人群中看热闹的吕蒙正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。指着这副对联对刘县令道:“你命不久矣了”。

众人回头,看见说话的竟然是一个面容青涩的毛头小子,纷纷指责起来。刘县令自然也十分不爽,面对面前这个穷书生没有好脸色,并且大声斥责他。

面对县令的斥责,吕蒙正没有生气惶恐,而是神色淡定继续解释:“你这副对联看似对仗工整寓意美好,实则犯了大忌讳,要是被人传出去,你恐怕要大祸临头”。

刘县令脸上的怒色渐渐变成疑惑,内心也很忐忑,于是语气稍缓问他:“这对联究竟是哪里不妥”?

吕蒙正一针见血:“前半句影响不大,子承父业定然是好的。可后半句你却写臣必报君恩,当今天下应当是君为主你为臣,你却把君王排在后面,难道不是君臣不分犯了大错吗”?

听完吕蒙正的一席话,刘县令也是脸色大变,当即想要毁了这副对联以免后顾之忧。然则今天是刘家的大喜事,吕蒙正也不愿意得罪刘县令,便提出可以重新改写对联。

对联改写之后变成了“君恩臣必报,父业子当承”。

吕蒙正的才学也受到刘县令的赏识。并且吕蒙正也没想到,萍水相逢的刘县令也是他未来的岳父。因才华斐然吕蒙正被刘县令得女儿看中,两人也是情投意合,最后凑成一对佳偶。

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吕蒙正的见识和处事方式,他的为人处事也让他在后面的官场上混的如鱼得水。太平兴国二年,艰难求学的吕蒙正一路考试,终于进了殿试。

十几年寒窗苦读忍辱负重终于得以拨云见日,吕蒙正成功拿下进士第一名,成为众多寒门读书人羡慕的榜样。然后进士仅仅只是他入朝的一块敲门砖,如果没有历练他是无法留在都城这个政治中心的。

于是皇帝任命他为升州通判,兼任国子监丞。虽然只是六品官员,却很得皇帝的赏识。临去外地赴任之前,皇帝担心吕蒙正在任职的时候有诸多阻碍,于是亲自下令赐给吕蒙正二十万两。

皇帝还细心嘱咐吕蒙正道:“如果你在上任的时候碰到阻碍或者难以执行的公务,可以直接派人告知朕”。

这样的嘱托和恩赏,是同为进士的一干学子也没有的待遇,可见吕蒙正早在中进士之前就已经有了名声。

上任之后短短一两年的世间,吕蒙正在政务上就做的非常出色,没有辜负宋太宗的期望。

过了三年的世间,宋太宗见吕蒙正却确实是一个可造之才,于是亲自面前他,并且重新任命他为左补阙和知制诰。

在做官期间,吕蒙正一直谨守本分,不仅政绩优秀,而且和同僚的关系相处的十分融洽,让人找不出他的漏洞。有了成绩的吕蒙正并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母亲,千里迢迢派人接母亲进都城享福。

然而大家可能想不到,吕蒙正不仅接来了他的母亲,就连抛弃他们母子的吕龟图也一起接了过来。

吕龟图自从赶走刘氏母子之后,便更加变本加厉,小妾一个接着一个迎娶。不过自从吕蒙正得了皇帝青睐之后,他大约也收敛了很多。其实以刘氏的家世和儿子的成就是可以另嫁的,只不过吕龟图在赶她出门的时候她就立下誓言,不会重新嫁人。

虽然刘氏和吕龟图一起被接到都城,但是两人从不同居,见面也像陌生人一样。

吕蒙正仍然记得以前受过的委屈和不公,不过他却以德报怨,在生活上对吕龟图处处照顾的无微不至,直到吕龟图去世。

宋太宗爱惜贤才,没有等吕蒙正过完守孝期,就重新任命他为都官郎中、翰林学生。

同时还提升他为左谏议大夫、参知政事,还赐了他一套上好的宅子。大家可能对参知政事这个官职不了解,因为在现在的古装剧和各种小说作品中,出现较多的官职还是丞相一职。

实际上参知政事仅次于丞相之下,又被人们称为“副丞相”,而且在宋太宗为政期间,参知政事越往后期权力也就越高。

刚当上参知政事的时候,在吕蒙正身上还发生了一个著名的典故——宰相度量。

刚当上副丞相的时候朝廷里面很多人都不服他,甚至有人在上朝的时候公然结伴议论吕蒙正,称他配不上副丞相的位置。

恰好被路过的吕蒙正和他的好友听见,吕蒙正不以为意笑了笑。

他的好友却气不过,立即想派人去查处那个人的名字,要惩戒他一番。吕蒙正却制止他,道:“你如果真的查清楚他的名字,那么我反倒会一直记在心里心烦,不如不记的好”。

这件事情上也说明了吕蒙正的大度,他不仅大度,而且行事非常小心谨慎一心为公,多次面对贿赂岿然不动。

曾今有人送了一面镜子,据说这个镜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观微,几百里外的景象也能够看见。

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望远镜非常相似,吕蒙正却不在乎,他对送镜子的人说:“我的脸就这么大,即便是用再好的镜子,作用也是一样的”,他的话让送镜子的人无地自容。

当然也有人不相信他的清廉,先后多次送了各种珍宝,都被他拒绝了。吕蒙正拒绝的很委婉,被他拒绝的人也不生气。可以看出,他确实是一个比较圆滑的人。

很多人可能会把圆滑的人和狡猾、心机这两个词关联起来,实际上吕蒙正也有“不圆滑”的时候。

大家知道宋朝在宋太宗的带领下,走向了繁荣和安康,所以后来宋太宗难免膨胀起来。

有一天宋太宗召集群臣,话语里都是对自己的夸赞之意,太宗认为在自己的带领下,宋朝已经变的十分太平,这都是他的功劳。群臣当然无不奉承迎合,生怕自己失去圣心。

吕蒙正这之后却从座位上站起来,他走到宋太宗面前语重心长说出事实,告诉太宗:他眼里看到的繁华只是片面的,京城之所以繁荣只因为天子住在这里,然而在京城之外,却有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。

群臣也是捏了一把汗,没想到一向圆滑的吕蒙正竟然在这个时候跑出来说这些话。宋太宗听了这些话,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。

不过太宗虽然不高兴,却还是对吕蒙正十分重用,并且亲口说道:“吕蒙正气量,我不如也”。

宋太宋直到去世的时候,对吕蒙正也非常信任。吕蒙正不仅辅佐了宋太宗,也得到了宋真宗的另眼相待。

宋真宗不仅很多大事都要和吕蒙正商议,而且还重用他的儿子和侄子,对他完全没有猜忌。

吕蒙正对后代的教导也很上心,并且公平公正。在宋真宗想为他儿子封官的时候,吕蒙正果断拒绝,并推荐了他的侄子,在他看来侄子比儿子更加贤能。

吕蒙正的一生其实算是比较顺利的,虽然早期穷困潦倒,入朝之后却一帆风顺。而且深受两代皇帝重用,可以说他的地位几乎除了皇帝无人可以撼动。

初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