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向内归因遇到问题,有的人埋怨四周,有的人向内归因,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。 当你坚持自省,一天天、一点点地弥补自己的不足,你的人生所能拥有的风景,将会比之前更壮阔。 对于反省,稻盛先生认为:(以下为原文) 在人生中,提升心志这件事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要实践并不简单。 说来可悲,不管人怎样一心思善、行善,但不知不觉中仍会做出出格的举动。一般人往往做不到把思善、行善贯彻始终,除非真正的圣人君子。 在这一点上,我虽这么说了,但我同样也做不到。 为了自我诫勉,为了不让邪恶之心轻易地控制自己,不知何时起,我就采用了一种自诫的仪式。 当骄傲自满、自以为是这一类邪恶的念头在心中冒头时,我就立即给自己一个反省的机会。我年轻时就开始做这种努力。 例如,稍稍表现出傲慢,或者吹了牛,或者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时,夜里回到家里以后,或者第二天清晨起床后,就会对着洗脸的镜子,严厉地斥责自己: “混账!” 然后又反省说:“神啊,对不起!” 就这样自我诫勉,内心宣誓从明天起继续保持谦虚的态度,改正错误,重新开始。我从年轻时起就养成了这样反省的习惯。 这种习惯起到了修正轨道的作用,使我至今的人生,没有脱轨,仍能勇往直前。 重要的是,要努力去思善、行善,而同时一旦动了不好的念头,做了不好的事情,就要虚心反省。通过反省我们就能一步一步向上提升。对今天做过的事,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,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。这样度过反省的每一天,我们不但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败,而且有利于在人生中提升心志。 接纳自己人不可能完美无缺,但所谓的“缺陷”,可能正是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。有时候你以为的“缺点”,也能成为你独特的魅力。 当你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接纳自己的小情绪,接纳自己过往的失败,让自己重新起航,你就能发掘出人生更多的可能。 对于这一点,稻盛先生认为:(以下为原文) 1955年4月,大学毕业后初次就业时,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“乡巴佬”,此前从没有在大城市生活过,说话有浓重的九州地方口音。 每当电话铃声响起,我都祈望有其他人快来接听,因为我不想让别人听到我的鹿儿岛方言。那时,我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。 后来我意识到,不应该被劣等感支配,应该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,下决心努力克服。这样就不会有过多的挫折感。我对自己说:“我是乡巴佬,从乡下大学出来,社会上的事情什么都不懂,缺乏常识,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,比任何人都要更努力。否则,我就无法成功。” 就是说,不否认自己的弱点,而是如实接受它,不必刻意掩饰,这样反而会觉得轻松。这种态度是进步的起点。实际上做不到的事,不要假装能做到。首先承认自己有做不到的事,才能找到努力进步的起点。在京都一家小公司松风工业工作时,我学到了这一点。从那以后,在我的人生中,我曾多次对自己重复上面这些话。 激励自己真正的上坡路通常都不好走。此时,我们可以为自己设立一些激励措施,帮助自己度过枯燥期。 稻盛先生是这样激励自己的:(以下为原文) 看看周围的人,我们常会发现,明明努力却最后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。于是自己容易催生负面情绪,进而感到迷惘。 我们一定要摈弃这种负面想法,并激励自己“既然一直以来坚持创新,并认真思考,付出的努力是别人的两倍甚至三倍,我就不可能失败”。 要相信自己虽然当下遭遇困难、陷入逆境,但这其实是神灵的考验,自己终能突破难关、拨云见日。 关键要激励自己,鼓起勇气。这就是所谓的“自我激励法”。换言之,遇到困难时,我们需要激励自我、鼓起勇气。这其实就是把自身灵魂的意志力通过另一个自己(或者说人格)传达至自身的方式。让另一个自己告诉当下的自己“不能灰心气馁”。 像这样,在遭遇困难抱怨或感到气馁时,能激励自己的人,能鼓起勇气的人,能不为负面情绪左右的人,能愈挫愈勇、克服困难、不懈努力的人,必能获得成功。换言之,持续怀揣目标、对人生拥有明确愿景的人,通过不断激励自我,其潜意识便能得到激活,从而带来积极喜人的结果。通过与员工交谈和审视员工业绩,我最近发现,一个人的行动结果完全是其心境的反映。心态积极向上且满怀希望,实际工作顺风顺水,这自然最好不过。 问题在于遭遇困难时的应对方式。倘若心生迷惘,担心即便持续努力也无法取得好结果,那么如此负面的心境就真的会映射到工作结果上。 换言之,若想工作和事业取得好结果,不应向外求,而应向内求。学会宽容人的消极情绪中除烦恼之外,还有憎恶、仇恨。例如家人被杀,亲属对杀人犯的憎恶、仇恨非同寻常。我不是要否定人们的这种憎恨、这种难以宣泄的愤怒。 对于孩子被杀的父母而言,对犯人的憎恨程度无以复加。 因此,如果有人一定要问我:“对犯人该如何处置?”我会回答:判死刑也该。接受与罪行相应的惩罚,理所当然。 但是,尽管如此,憎恨之心还是不要为好,就是说,受害者的家属和相关朋友对犯人的憎恨之情应该尽量抑制。 我这么说,也许有人会反驳:“因为你不是当事人,才会说出这样的风凉话。”这种反驳固然有它的道理。 作为非当事人的门外汉,多嘴多舌本身就是冒昧,这点我完全知道、非常清楚,然而,我依然认为不可有憎恶和仇恨。不管多么仇视犯人,被杀害的亲人不会起死复生。 不仅如此,憎恶和仇恨会带来可怕的反作用,它会伤害当事人的心,刻骨铭心地伤害,而且还可能严重损害当事人的身体。每天发怒生气、愤愤不平的人,脸色会发紫发黑,看起来就很不健康。虽然没有具体的证据,但恼怒、厌恶、憎恨这类情绪,会让人体内分泌出某种不好的荷尔蒙。 我想,这样的心理状态影响身体健康的事情司空见惯,无须赘述。所以,让仇恨付诸东流吧!这句话或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但是,哪怕你恨之入骨,死去的亲人还是回不来。 我想,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安息,“宽容”是必要的。 如果说,人活在现世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心性,那么在人们的情感中,最纠结、最痛苦的,莫过于要宽容那些不能宽容的人和事。这同时也是最艰难、最重要的修行,或许是比被剥夺财产、名声这类试练更为苛刻的修行。 但是,只要超越这种障碍,就能获得比任何修行都更有效的提升心性的机会。我们的心灵就会因此而进化,我们的灵魂就会充满光辉。严格自律所谓“克己”就是“战胜烦恼丛生的自己”,或者说“压制自身过度的欲望”。人一旦放任自流,心中就会涌出无穷的欲望。这些欲望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本能。人生于世,必定常生烦恼,人为了维持肉体生命,这种烦恼或欲望必不可缺。 换言之,肚子饿时涌出食欲;外敌入侵,即生怒火;因蒙昧无知、不明事理而满腹牢骚。 上述贪、嗔、痴在人类烦恼中为最甚,佛教称其为“三毒”。倘若放任不管,这三毒会经常攻入心头。 抑制烦恼的行为就是克己。就是以自身意志力消除心中常现的烦恼——尤其是“三毒”。西乡说道:“凡人皆以克己成。”这里的“己”,便是会涌出欲望与邪念的自己。 战胜了自己,那么不论工作还是人生都将一帆风顺。与欲望缠身的自己斗争,能否“克己”方为成败的关键。提升自己有人问:“在低谷中最先爬起来的是哪种人?”最高赞的回答是:“一直在默默努力提升自己的人。” 人生没有一蹴而就,我们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,去提升自己的格局、技能、处事水平……只有自己强大起来,机遇才会随之而来。 对于这一点,稻盛先生认为:(以下为原文) 宇宙中的森罗万象、万事万物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进化,一刻都不停歇。 就算是像基本粒子这样的非生物,就算是最最微小的生物和植物,都在拼命努力地求生存、求发展,周而复始,生生不息。 同样,作为企业家,我也必须朝着“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出色”的目标方向,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。我们要具备“不依他人,唯靠自己”的精神,拼命努力地工作。 企业家奋斗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商界对手决一胜负。 换言之,我们不是为了把别人打垮而努力工作的,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,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变得出色。如果自己的企业已经发展得非常优秀,就可以用余力去帮助别人的企业发展成长,这当然是善莫大焉。但首先一定要做到拼命努力,让自己的企业变得出色,这点非常重要。 可问题的难点在于“如何才能让心中充满爱”。其实,包括我自己也还未能做到。虽然做不到,但要具有“希望做到”的强烈念想,这点很重要。 如今的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心灵的重要性,对于“修心”也漠不关心。 然而,我们首先必须抱有这样的念想——“必须提高自己的心性,美化自己的心灵”。但因为我们都是充满烦恼与欲望的凡夫俗子,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。就算做不到,也要具有“必须做到”的念想,并不断反省自己。 有了反省之意,便生努力之心,这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。真正拥有美丽心灵之人就是“悟道之人”,但要达到这种开悟的境界,并非我们这些凡人所能达到的。 自从释迦牟尼佛祖开悟及证悟以来,这2500年间,几乎再没有一人修得同样的正果。但是,我觉得我们至少可以具有朝着该方向努力的意识。 如果一个人能够努力提升自身心性、努力净化自身心灵,那么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修行。 对这样的人而言,其被赋予的生命和人生,就成了美化心灵的“道场”。可能大家会觉得我说的话有点自以为是,但我努力地把该理念传达给大家的行为,其实对我而言,也是一种净化自身心灵的手段。 如果大家质问我:“那你的心灵净化到什么程度了呢?”“那你的心性提高到什么水准了呢?”那我真的是惭愧不已、难以回答。 但正因为如此,我才更要公开地向大家讲这些道理。因为这样一来,我势必会暗暗自责: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? 以这样的内心纠葛为动力,我就能够进一步努力提升自我,如此周而复始,便是人生修行。有的塾生在听了我的讲演后说:“既然一家企业的发展空间绝对不可能超出该企业领导的素质水准,那我决心提高自身素质。” 我这里所说的“素质”当然不是指身体素质,而是指心灵、人格和人品素质。而提高这些方面的素质,就等于是提高心性、美化心灵。 换言之,是一种“人性的锻炼”。释迦牟尼佛祖曾说:“你的人生即是你心境的反映。”企业家在人生这个“道场”上积累的修行及磨砺的心灵,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。 管理好情绪生活里遇到波折,我们需要管理好情绪,若因为一时情急而肆意发泄,既会伤人也会害己。 当你的情绪发生大的波动时,首先可以深呼吸,然后尝试从事其他事务转移注意力,最后可在事后复盘以提升自我控制能力。管理好情绪,你会发现生活里的一切都那么敞亮。 对于情绪的控制,稻盛先生提倡“不要有感性的烦恼”:(以下为原文) 人生中,经常会发生焦虑、失败等惹人烦心的事。但是,俗话说,覆水难收,因失败而一直烦恼悔恨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 长期郁郁寡欢,会引发心病,甚至危害到身体的健康,使人生陷入不幸。 不要再对已经发生的事烦恼不已,重要的是重新对失败作出反省,然后直接将崭新的想法付诸下一步的行动中。遭遇失败的时候,反省必不可少。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为何会失败,然后在心中发誓一定要避免同样的失败。但是,对于人生来说,一直为失败而悔恨不已,绝不是什么好事。 我们时常会担心在工作中遭遇失败,但是无论如何担忧,失败的工作已无法挽回。 虽然我们明知懊恼与悔恨没有任何意义,但是依然忍不住后悔:“要是能顺利完成就好了。” 所谓“摒弃感性带来的烦恼”,指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再在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上劳心伤神。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,迅速振作起来,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中去,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。即便身处危机之中,我们也不应就此一蹶不振,只需深刻反省原因,并在今后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,暗下决心,沉心修行,努力洗心革面即可。 但是,时常有人因身陷不光彩的丑闻中,被忧虑搞得身心俱疲,最终以自杀作为了断。 我认为,不要因这一次失败就钻牛角尖、一直闷闷不乐,使心情压抑、暗淡。之所以招致如此祸事,是过去自己曾犯下罪孽,也就是说这是自己的“业”。 必须进行充分的反省,下决心不要再让类似的事件发生,但完全没有必要一直对此耿耿于怀。我们应该鼓励身心俱疲、萎靡不振的自己,摒弃感性的烦恼,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。这一点很重要。 相信自己前路茫茫的时候,愿你依然保持自信。当你确定了一个目标,就坚定地走下去,成功和幸福终会来敲门。 对于这一点,稻盛先生提出——要相信“能力会进步”:(以下为原文) 制定新目标时,要敢于将这个目标设定在自己的能力之上。现在被认为无法实现的高目标,在将来的某一时点定能实现,据此设定目标。同时,为了在设定的时点达成目标,必须考虑提升自己现有能力的方法。 仅凭现有的能力,谁都能断言能做或不能做。但是,不提高现有的能力,就不可能完成新的工作,不可能实现更高的目标。 现在虽然做不到,但到时无论如何也要做到,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达成高目标。 在京瓷哲学中,“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”与“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”是一对相互呼应的条目。“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”也可以表述为“相信人类的能力无限”。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。 要想成为出色的企业家、在经营活动中取得巨大成就,就要深刻理解该条目的含义。 其中心思想是“在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时,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相信人的能力会不断成长和提高”。现实中,大多数人都会简单地给自己下结论——“这个我不可能做到”。他们把自己当前的能力作为判断基准。 人的能力并非静止不变,他会朝着未来的方向,不断成长进步。 因此,在数年之后,就能做到当前根本无法实现的事。没有“我能”的精神,人类就不会进步。 在我看来,造物主从各个方面把人类设计为“不断发展进步的生物”,基于这样的思想,我提出了“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”的观点。 因此,不要说“我一没文凭二没素养三没技术,所以做不来”,现在开始努力也不晚。只要坚持认真学习,将来势必能够取得进步。 人的能力是无限的,能够创造出各种可能性。想必没有人会真正放弃人生,没有人会真的甘愿维持现状。 在潜意识中,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努力打拼而过上更为精彩和美好的人生。可一旦面对现实中的难题,却往往退缩不前、否定自我。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消极态度,即便遭遇艰难险阻,也要相信自己:“我应该能行”“只要好好努力,我应该能搞定”。如果只以当前的能力来评价自己,那实在太妄自菲薄了。 我们不要再把自己限制在既有的能力水平之中,而应该相信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,从而朝着目标努力迈进。 这便是我所强调的中心思想。 人生不可能是一马平川,如果你正处在低谷期,请保持定力、继续努力,因为此时你走的每一步,都是上坡路。